国学经典 共学勉之
图片
在喧嚣纷扰的现代生活中,焦虑与压力如影随形。如何寻得内心安宁?《定心心经》短短数语,暗藏修心智慧,为困于浮躁的我们,拨开迷雾,照亮通往内心平静的修行之路。
图片
《定心心经》
【原文】
心若冰清,天塌不惊;
万变犹定,神怡气静;
忘我守一,六根大定;
戒点养气,无私无为;
上下相顾,神色相依;
蓄意玄关,降伏思虑;
内外无物,心神净明。
图片
【1】
心若冰清,天塌不惊
释义:内心若如寒冰澄澈,即便天崩地裂,亦能镇定自若。
心得感悟:冰之特性,冷冽通透而不随形易态。古之圣贤皆以“心如止水”为修身至境,诸葛亮空城退敌,谢安淝水谈笑,皆因心有坚冰之质。
尘世纷扰如狂风骤雨,唯有炼就冰清之心,方能在惊涛骇浪中稳立船头。此非麻木冷漠,而是以超然之姿直面困厄,于危局中保持清明,尽显君子坦荡风骨。
图片
【2】
万变犹定,神怡气静
释义:纵使世间千变万化,内心依然笃定,神态安怡,气息平和。
心得感悟:天地如洪炉,万物瞬息万变,世人常因外界更迭而失了方寸。老子云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正是教人在变动中寻得不变的定力。
范仲淹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于宦海沉浮间不改其志;苏轼屡遭贬谪,仍能吟啸徐行。这种“定”非固执,而是历经世事淬炼后的从容,如古树盘根,任尔东西南北风,自岿然不动,以静气养心神,以定力观世相。
图片
【3】
忘我守一,六根大定
释义:忘却自我执念,专注一处,使眼耳鼻舌身意皆达安定之境。
心得感悟:世人常困于“我执”,以自我为中心,生出诸多烦恼。达摩祖师面壁九年,摒弃杂念,终悟佛法真谛;庄子梦蝶,不知蝶我,亦是忘我之境。
当放下对“我”的执着,将心神凝聚于当下,便能斩断六根的纷扰。这并非否定自我,而是超越狭隘的小我,融入更广阔的天地,使身心如古井无波,澄澈安宁。
图片
【4】
戒点养气,无私无为
释义:戒除贪嗔痴念,涵养浩然之气,摒弃私心,顺应自然而为。
心得感悟:贪嗔痴为三毒,侵蚀人心如蠹虫蚀木。王阳明格物致知,破除私欲;包拯铁面无私,以正气立身。“无私无为”非消极避世,而是效法天地大道,不刻意妄为。
老子言“上善若水”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正是无私之典范。当戒除私欲,涵养正气,便能如清风朗月,来去自如,于尘世中修得一片净土。
图片
【5】
上下相顾,神色相依
释义:身心协调统一,神态与气息相互呼应,达和谐之境。
心得感悟:身心割裂,如舟失双桨,难抵彼岸。古人修身讲究“形神合一”,华佗五禽戏以动养形,以静凝神;八段锦通过肢体动作调和气息。神色相依,恰似琴瑟和鸣,心神安宁则神色自若,气息顺畅则体态舒展。
这种协调不仅是养生之道,更是处世智慧。唯有身心和谐,方能在待人接物时从容不迫,于行住坐卧间尽显修养。
图片
【6】
蓄意玄关,降伏思虑
释义:将意念集中于丹田,平息内心纷繁杂乱的思绪。
心得感悟:世人思绪如脱缰野马,杂念丛生,徒增烦恼。道教内丹术强调“意守丹田”,佛教禅修讲究“制心一处”,皆是通过专注来降伏心魔。
朱熹“半日读书,半日静坐”,在凝神中格物穷理;苏轼“无事此静坐,一日似两日”,于静虑中排解忧愁。当意念归位,万千思虑自然消散,如乌云散尽,明月自现,使心灵重归宁静清明。
图片
【7】
内外无物,心神净明
释义:忘却内外一切干扰,使内心纯净明亮,通透无染。
心得感悟:世人常被外物所困,被内心妄念所扰,难以窥见本心。慧能大师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直指人心本净;陶渊明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,心远地自偏。
当放下对外物的执着,清空内心的杂念,便能达到“物我两忘”之境。此时心神如明镜高悬,照见万物本质,亦照见真实自我,在空明澄澈中体悟生命的真谛。
愿与君共勉同行!
·END·
欢迎关注“儒风古韵”
谢谢帮忙“点赞”+“分享”+“在看”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,股票配资链接,配资炒股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