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世界头号碳排放国,这顶“帽子”我们戴了很久了。可你想过没,这笔账,到底是谁算的?凭什么他说了算?
这事儿远没你想的那么简单。就说2022年,几家国际大佬给出的数据,居然能差出好几亿吨,甚至十几亿吨。欧盟说我们排了125亿吨,美国说114亿吨,国际能源署又说是121亿吨。
这就很离谱了。动不动就差出个几亿吨,这哪是误差,简直是天差地别。这背后,影响的可是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。各家用各家的尺子,各算各的账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最要命的是,我们自己排了多少,心里也没个准数。连家底都摸不清,上了谈判桌,这腰杆怎么能硬得起来?
谁的尺子谁说了算
这事儿吧,有个明白人早就看透了。清华大学的关大博教授,还在读博士那会儿就觉得不对劲。他发现一个要命的问题:咱这么大个国家,讨论碳排放,引用的居然全是老外的数据。
这些数据怎么来的?藏在一个“黑箱”里,外人根本看不懂。这就好比打牌,规则是人家定的,牌也是人家发的。以后要是搞什么碳关税,人家拿个自己算出来的数往你脸上一拍,你是认还是不认?这口气,咱不能咽。
别人不给,咱自己干!关大博下了决心,必须为中国做一本清清楚楚的“碳账本”。他和团队搞了个大项目——中国碳排放核算数据库(CEADs),就是要明明白白告诉全世界,中国的账,我们自己会算。
掀开洋账本的底牌
CEADs从娘胎里就带出来一个规矩:所有东西,全公开!数据、算法、参数,一律放到网上。用团队的话说,欢迎全球来“找茬”。你觉得我算得不对?行,东西都在这儿,你自己验。
这场硬仗的核心,瞄准了碳核算公式里的一个关键玩意儿——“排放因子”。简单说,排放量就等于活动数据乘上这个因子。问题就出在这儿,国际上普遍用的,是联合国给的一个全球平均值。
这就好比拿全人类的平均饭量,来估算一个山东大汉到底吃了多少,能准吗?中国的煤,跟别处的煤能一样吗?咱有四千多个煤矿,每个矿挖出来的煤,热值、含碳量都不一样。拿一个大而化之的平均数来硬套,结果肯定不靠谱。
咱们的煤不能一概而论
为了搞到真正属于中国的排放因子,关大博团队是真下了血本。他们跑遍全国,收集了四千多个煤矿的样本来分析。还跟中科院的团队联手,在六百多个排放点上实地测量。
这种“地毯式”的搜查,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:中国煤炭的平均排放因子,比联合国那个默认值低多了!不光是煤,水泥行业也一样。光是把这两个参数校准过来,算出来的中国碳排放总量,就比很多国际机构的数据少了一大截。
事实证明,我们的家底,远比别人账本上记的要“干净”。
给地球工业做个CT
这些年,CEADs这本账是越做越细。一开始是国家总账,现在已经细化到了省、市,甚至能追到某个工厂的某一条生产线上。
就拿钢铁厂来说,这个数据库里有全球4800多家钢厂、近2万个冶炼机组的详细数据。从炼焦到炼钢,哪个环节排了多少碳,都给你标得清清楚楚。这哪是算账,这简直是给地球的工业体系做了个超高精度的CT扫描。
为啥要这么较真?因为在全球气候这盘大棋里,数据就是话语权,就是真金白银。谁的数据更准,谁的底气就更足。这种精细到毛细血管的数据,不仅能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,更能帮我们自己精准导航。哪个行业要下猛药,哪个地方有潜力可挖,一目了然。
结语
虽然咱们自己建的数据库,还没能挤进联合国的官方体系,但它的江湖地位正在肉眼可见地提升。就连国际能源署(IEA)这种大佬,都开始引用CEADs的数据。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。
更有意思的是,咱们的经验正在被复制。很多“一带一路”上的发展中国家,也面临着和我们当年一样的窘境。他们没有自己的碳清单,只能任由欧美国家拿着计算器指手画脚。CEADs的出现,给了他们一个抄作业的范本。
就像关大博说的,碳排放数据这口井,永远也挖不完,精细度没有上限。CEADs的目标,就是要做成全球最开放、最精细、最准确的数据库。等到那一天,我们和所有新兴经济体,才能真正把“算账”的权力,牢牢攥在自己手里。
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,股票配资链接,配资炒股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